当前位置: 首页 > 头条 >

跌落神坛,曾经“香翻”一代人的猪油,为何现在很少见到了?

来源:招商银行App    时间:2023-03-31 10:21:14

这个淡黄色的搪瓷碗,是不是看着很眼熟。曾经作为灶台上的常客,它见证了无数中国孩子的成长。虽然搪瓷碗隔热性差且外观简陋,却极其耐用, 更是猪油的经典指定合作伙伴 。在十几年前,这是多数家庭必不可少的猪油存放器皿,因此也得名“猪油碗”。但现在搪瓷碗开始淡出大众的视野,越来越多家庭将它从灶台上撤下来。

1.猪油没落记

原因也很简单,猪油的需求越来越少了。在猪油跌落神坛之前,也拥有过一段光辉岁月。


(资料图片)

在物质并不充裕的年代,买油都是要粮票购买,由于油量有限,还没到先到月底,油瓶就先见底了。

油不够怎么办?那就自己熬制。挑选出猪肉肥腻的部分,放到热锅提炼。

当时猪油才是家庭的主食用油,猪油拌饭就是美食的代名词,也是不少70后、80后的童年美味。

肥肉熬制后剩下的猪油渣更是精华,既解馋,还让肚子里还有油水。

可如今我们在超市货柜上,已经很少能见到猪油了。

伴随一代人成长的猪油,没落了。

根据《2021年中国食用猪油市场调研报告》显示, 2019年,我国食用猪油产量为39.14万吨,销量约为38.36万吨。

猪油市场供需总量并不高,人均消费量每年不到1千克,市场处于饱和甚至衰退的阶段。

说到这里,很多人估计就要反驳了,这数据可靠吗?

猪油大多都是自家熬制的,几乎很少会去外面买。

事实上不得不承认的是,猪油的消耗量在日益减少。

而这点在报告中同样有所体现,2015-2019年期间,我国城乡居民食用猪油消费者渗透率,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。

2.为何吃猪油的人变少了?

这就需要了解另一位食用油大户——豆油了。现在市面上常用的食用油以植物油为主,其中就包含菜籽油、花生油、橄榄油、棕榈油、大豆油、芝麻油。

《2022-2027年中国食用油行业专项调研及投资前景调查研究分析报告》指出,2021年上半年中国食用植物油表观消费量为3048.9万吨。

其中豆油占据将近一半的市场份额,年消费量1500万吨以上。

豆油的崛起也意味着猪油的衰弱。

但豆油其实自古就有,元代贾铭的《饮食须知》是这样描述的:“豆油味辛甘,性冷,微毒多食困脾”。

古代原始方式榨豆油,不仅出油少而且还总有一股臭味,几乎很少会在做饭中使用,所以豆油更多的是作为燃灯油和刷漆油。

豆油成为主要食用油,还是得益于现代制油工艺的发展。采用“分馏”法,将豆油中的不饱和脂肪与饱和脂肪酸分馏出来,以此来稳定豆油的风味。

味道解决了,接下来就是产量了。大豆的亩产量碾压其他油料作物,所花费的成本也相对低廉。

面对这样便宜且好用的油料,哪个油料商人能不心动呢?

3.豆油为什么更胜一筹?

豆油打败猪油,其实是市场选择的结果。 因为豆油具备完善的产业链与更高的经济价值。

大豆的出油率在20%左右,可以用于提炼精炼油,压榨完剩下80%的豆粕,还可以作为饲料的原料出售。

而猪油盈利点单一,没有完整的上下游链条,生产成本还是豆油的3倍, 卖猪油怎么看都不划算。

中国生猪预警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表示:中国大陆每年出栏约7亿头商品猪,每头生猪理论上可以生产5公斤左右的猪油。但是实际上猪油无论是消费者食用,还是用作饲料原料,市场需求并不大,因此大企业对此并不感兴趣,只是作为辅助业务运营。

即便是国内最大的屠宰企业,每年生产的猪油也只有1万吨左右,贡献的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很小。

商业价值不高的猪油,被豆油打败也是正常不过了,市场的选择往往无情。

4. 猪油健康之迷

如果说猪油性价比不高,是没落的主因之一。饱和脂肪含量过高,更是让猪油的境遇雪上加霜。

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与“三高”的说法开始盛行,还给猪油贴上了“心血管杀手”的标签,但事实真是如此吗?

猪油对健康有一定的影响,但并非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元凶。

高油、高盐、高甜食物是摄入影响更大,如薯条、火腿、碳酸饮料这样的食物,更需要多加关注。

同样的,控制摄入量才是关键。别说摄入过量的猪油,摄入过量的植物油同样有害健康。

实际上,猪油并非如他人口中说的那么不健康,或许与其纠结吃什么油,更该关注当下的食油环境。

如今,各大酒店与餐馆为满足消费者日渐挑剔的味蕾,会用重油、重盐等手段丰富食物的味觉体验。需要指责的从来不是食品本身,猪油更不应背负骂名。即便猪油有一天会彻底从市面上消失,家里也总有一个小位置留给它。这,便是最好的结局。

(本文文字版权属招商银行所有。版权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在任何情况下,本文资料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广告、要约、要约邀请,也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,仅供交流使用。)

X 关闭

最近更新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现在字画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粤ICP备18023326号-5   联系邮箱:855 729 8@qq.com